安徽明天氢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王朝云:发展氢能是大国机遇
2021年9月3日-5日,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报社联合主办,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特别支持,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联合协办的第十七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以下简称泰达汽车论坛)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召开。本届论坛围绕“融合•创新•绿色”的年度主题,聚焦行业热点话题展开研讨。
在9月5日“热点聚焦:新示范政策引领下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突破路径”中,安徽明天氢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王朝云发表了题为“发展氢能是大国机遇 ”的演讲。
安徽明天氢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王朝云
以下为演讲实录:
在此之前氢能产业是备受争议,自从习总书记提出了倡议,我们的路还很长,国家主要的能源结构,各级政府都是很积极的采取了一些有利的措施。比如说太阳能,上光伏的很多,只有20%的上网,还有80%的富裕的电怎么办?只有通过制氢储能就地消化利用或者是通过管网输送的方式。用到车上的是一部分。更大的是作为化工原料和氢冶金的用途。现在的氢气算了一下账,按照4毛钱一度电,50度电是20元成本,就近使用就达到了衣老师说的30块钱的状态。我们自己在六安和重庆成本在30块钱左右。国家申报政策里面要求的到申报期结束以后35块钱,现在就可以达到。
现在全球运行的项目也在快速扩张,他们预测的价格大概到2030年每公斤10块钱左右,比以前想象的氢的价格下降的会更快。今年7月之前氢燃料电池汽车下线600多辆,同比有将近50%的增长,累计保有量8000辆左右。估计4季度随着政策颁布会加速,这次三个城市群涉及到12个省市和23个城市,5年示范推广总量3万台,比当年锂电池还要大一些,范围要广。
现在有产品销售的,有交易的企业总数大概320家左右,包括零部件和整车、材料、仪器仪表等,但是网上说今年和氢能有关的企业,注册的企业是超过了4900家,但实际上有运行的是320家左右,整车大概23家,最多的还是原来的电池系统将近80家。后面的产能情况是45家产能就达到了将近30万台的情况,这个数字可能有点虚,这个30万台可能是规划,但是真正能够生产出来,符合生产要求的,符合用户要求的合格产品估计量的差别还是很大的,估计1万都不一定能到。
氢燃料电池这个产业我们的理解大概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往前15年甚至更长时间证明氢燃料电池路线可行,特别是以衣老师为代表的中国自主技术路线是可行的。
现在示范城市群政策代表了国家的坚定导向和各地政府的配合的政策要求,这个时间段应该算是生态圈建设,因为现在是分步运行,是生态圈的建设过程。这个过程里面我们有些产品就是要能够实现用户真正的需要,产品品质寿命可以达到要求,部分的企业为了获得生存的空间,可能与政策的导向还不完全一样,但是一定会摸索出优秀的产品。
再往后就是零碳方向发展,到2030年左右,政策已经铺开,不再依靠单纯的政策生存,三年碳达峰以后,真正的脱碳向氢,我们的行业目标理解就是两个阶段一个是减碳加氢,2030年以后要脱碳向氢。
结合明天氢能的企业发展情况,提出5个重点产业化的方向:
任务一是产品技术与研发能力。研发能力是新技术企业的命根子,人才是灵魂,创新的课题和前瞻性有效性的根本宗旨,我们公司的一些卡脖子工程都是围绕着这个宗旨推进产品技术和能力提升。
任务二是制造技术和工程能力。产业化早期需要解决好投入与产出的矛盾,产品技术迭代快与产线相对固定的矛盾。当前企业面临刚把产线建好,新技术来了的矛盾,投入太快和现在不投入都会出线问题,各家企业需要思考好如何解决这种不确定的问题。
任务三是实业精神与产品品质。打造教授+工匠的实业精神,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质量与数量冲突时、质量与成本冲突时、质量与更高性能指标冲突时都要坚持质量第一。
任务四是市场化与生态圈。生态圈的建立一定要以氢来源为核心,需要考虑自身成本运输的半径和氢的应用。运输半径50公里范围内是低于油价的成本,50到150公里是合理的半径,超过150公里就是不经济的。合理运用就是维持加氢站保本略有盈利。还有就是车的氢耗有关系,氢能大概是4.5公斤/百公里。
重点任务五是创造市场化条件,加速奔向200万辆。据我们的预测到2030年的时候商用车达到500万辆,氢燃料电池车占200万辆,我的预计总的数量应该比白皮书要大得多,这个关键取决于加速创造市场化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