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至28日,2021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在北京召开。本届大会围绕产业再造、融合应用、和合共生三个篇章展开,设有开幕式、主论坛,以及7场主题峰会、6个特色专场和2场闭门会,共邀请包括1位图灵奖国际专家、7位国内外院士、近150位国际国内智能网联汽车及ICT领域专家、企业家参与演讲探讨。以下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强的演讲实录,供参考。

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刘文强

演讲内容: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企业家、各位媒体界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再次和大家相聚在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今年再次代表赛迪研究院团队来发布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指数,从去年开始定义为顺义指数。

整个内容包含四个部分,第一个简要回顾一下过去一年来智能网联汽车整个产业的发展概况,另外简单介绍一下世界智能网联汽车顺义指数的构成,以及指数的结果,最后从指数反映的情况来看,对我们未来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相关的建议。

这张PPT大家可以看到过去一年智能网联汽车在中国整个产业的整体发展态势还是非常良好,从智能网联汽车功能参透率稳步提升,预计功能化渗透率会接近20%,2023年可能会超过30%,这是上面两张图形增长率的情况。从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规模,这些年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规模增长非常迅速,大家可以看到年均增长率超过接近30%-40%。我们预计今年,根据赛迪顾问公司的预测,整个产业规模会超过4000亿,2023年的产业规模会接近9000亿,从整个产业生态来看,产业环节从感知、决策、执行、联网到后市场环节,大家可以看到整个产业生态各个环节都在逐步的完善,逐步的建立整个产业生态。

从技术路线来看,中国跟美国最大的不一样,美国更多在乎单车的智能,我们中国选择了基于路网基础设施的优势,尤其是5G的优势,确定车路协同发展的技术路线。右边这张图从整个基础设施、车载设备、道路智能设备,从云、端、边等等,边缘层的计算,整个云端的数据中心、网络连接、5G的优势,到车载设备这套体系应该说构成了中国特色的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的技术路线,尤其是结合新基建,全面推进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我觉得这是我们独有的特色,也是交通强国建设的战略核心。

第三个方面从政策标准体系,这几年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政策法规和标准正在逐渐建立健全,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检测、认证、准入程序,当然没有完全到位,我们正在逐渐加快完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逐渐由示范运营正在向商业化运营过渡。可以看到自主品牌汽车纷纷在这方面布局,都提出了把智能网联功能作为汽车产品的差异化竞争的核心手段,在未来5年一汽、东风等等,自主品牌汽车都在这方面提出了发展路线图。标准体系大家可以看到从车载设备、检测认证、安全等等标准体系都做了未来五年的统一布局。

第四个方面在区域的竞争,区域的发展,国内的各城市都结合自己的优势,因势利导在布局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智能汽车产业的生态也需要多方的协助,一线城市要充分发挥资本、技术研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在技术上力争实现突破,更多的创新企业进行孵化。二三线城市在产业落地方面,借助我们的产业优势,我们的要素优势,也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商业化应用的发展。大家可以看到整个智能网联汽车需要科研机构、设备供应商、汽车企业、方案供应商,当然也离不开政府和投资机构的支持,来共同努力,推动整个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

从顺义指数来看,顺义指数的构成还是沿用之前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包含三个维度,一个是评估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全球指数;一个是对比国内的区域发展水平的中国指数;一个是分析企业投资价值的企业指数。这里分别构建了相应的核心指标体系,比如说全球指数从政策、产业、市场、研发四个维度设立指标进行评估。区域发展指数加了企业和区域发展潜力两个指标,企业指数从规模、产品、研发三个维度构建了核心指标,来进行评估,所以这是整个指数的核心的构建方法。

大家可以看到,首先来看全球维度,从全球指数来看这张图,红色的是代表中国的水平,大家可以看到过去一两年,当然也包含我们大会的贡献,中国保持上升的趋势,今年基本上进入到第一梯队,在美、德之后,这么一个水平,大家可以看到这几年还是发展挺快的。

整个来看,中国聚焦于场景应用,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的商业化示范,从指数反映的上升主要是聚焦在这两个方面,场景应用以及商业化示范,所以大家可以看到这几年我们讲完全自动驾驶的目标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要预测未来完全自动驾驶,比如L4、L5级的,时间节点还难以预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基于特定场景下的自动驾驶,由于场景的限制,难度大大降低,所以短期内成为一个可以落地的技术方案,所以我们在这些方面,大家可以看到高速公路、自动泊车、园区的物流、景区的接驳等等有限的场景方面,我们开展了大量的示范运营,包括商业化示范运营,产业的发展还是非常迅速。

从区域发展情况来看,大家可以看到中国指数应该说第一梯队京深沪优势保持领先,中部城市发展迅速,第二梯队城市在场景应用,依托要素优势,聚焦于潜在的应用场景,一些核心价值环节开展布局。大家可以看到很多地方在开展相应的示范项目,从检测认证开始,到产业园区的落地,到特定场景的改造,到开放式和封闭式的测试,以及到整个模拟仿真这些产业生态都在逐渐加快发展。

从企业指数来看,属于头部企业现在具备解决方案商业化落地,这些方面的能力稳步提升,对所有的企业做了一个指数的评估,但是我们把它细分成四个领域,一个是汽车电子领域,一个是汽车软件领域,一个是自动驾驶领域和车联网领域四个维度来看一看,大家可以看到在汽车电子领域应该说传感器和处理器是我们的应用重点,传统的汽车电子企业,科创类企业,现在应该说在传感器方面还是基本上可以满足应用的需求,当然在应用可靠性上还有待进一步的上升验证,传感器正在向模块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当然我们的缺陷是CPU、GPU、芯片处理器,这也是高附加值环节,更多我们还取决于国外的供应商。从汽车软件领域来看,传统汽车软件企业也在积极的转型,从二级供应商向一级供应商转变,正在应对整车企业的软件开发的需求。互联网企业、科创企业,比如华为、东软等等,都在跟整车企业优势互补,积极构建汽车软件体系。

自动驾驶领域大家可以看到,将来自动驾驶商业模式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现在基于场景的,基于车路协同的自动驾驶的方案企业,这两个方面稍微发展比较迅速。最后从车联网企业来看,头部企业主要涉及路测设备、车端设备、地图定位、云控平台等等领域,整车企业、互联网科技企业以及ICT企业都在纷纷的布局,探索构建车联网生态体系,所以我们从四个维度来看。这里面的企业也涉及很多,列出了各个领域的头部十家企业。这是整个今年的指数,从三个维度来看。

最后从这些维度来看,我们提出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应该从国家竞争力角度来看,我们跟美国、德国的比较,大家可以看到美国显著的特征是互联网企业、ICT企业,大量的创新应用在这方面探索,包括他们的核心芯片企业。德国汽车的研发能力实力很强,所以汽车主导的整个智能网联功能的延伸发展,带动整个产学研发展的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建议进一步完善标准法规体系,健全产品检测认证的机制,尤其是相关部门,协会和相关机构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关智能网联相关技术的标准,认证标准,建立健全产品的检测认证机制,有序的推动产品的整个市场化的进度,所以这个标准的引领、法规的引领非常关键。

二是创新的驱动,怎么样强化创新要素的趋同,构建起中国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生态,这方面我们有我们的优势,怎么样智能网联汽车方面的发展前景还没有定型,在这种大量探索的应用前景下面,怎么样系统整合产学研用相关的机构,共同来打造智能网联汽车的研发平台,通过计算平台、研发平台、服务平台等平台之间的生态体系的建设,加速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整个生态的建设。

三是进一步加快商业化的示范运营,不断培育探索新模式、新业态。智能网联汽车离完全自动驾驶还有很长的距离,在这种形势下怎么立足现有的场景,企业能够通过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更好的奠定产业发展优势,尤其是逐步探索商业化的示范运营。

四是从地区区域发展角度要优化产业空间的布局,促进产业集群的构建发展。不能31个省市都去布局,都搞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生态,各个地区还是有所侧重,立足于自身的优势,整合好相关的资源,从国家的角度怎么样优化产业的空间布局,来加快推动不同地区建设各自有特色的各自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集群,来共同协同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我今天的报告就这些,谢谢大家。

更多会议内容,欢迎点击以下链接进入观看:

网站:https://auto.gasgoo.com/NewsTopicLive/358.html

移动端:https://m.gasgoo.com/news/topiclive/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