漩涡之下,特斯拉还卖得动吗?
特斯拉所带来的鲶鱼效应,的确成功盘活了整个中国新能源市场,因此其中每一位参与者,其实应该庆幸它的出现。而接下来,无论故事的剧情怎样发展,让这家车企放下高傲,学会尊重中国市场和诸多消费者,才是所有人应该共同推动的事情。
平心而论,最近一段时间,上海车展带给我最大感受,除了电动化浪潮直面袭来,各家车企如“军备竞赛”般的推新之外,从展台“维权”事件逐渐发酵开始,特斯拉无可厚非地抢到了最多的关注度与流量,甚至掀起了一场令人感到费解、迷茫、不知所措的风波。
而作为绝对的旁观者,纷涌而至的繁多信息,令人一时间也无法看清事情的真相。
各路技术大咖、权威媒体,纷纷发表自身对于此事的观点,众多吃瓜群众,甚至群起而攻之,试图声讨这家犯下过错的美国车企。
但在乱象过后,冷静下来的我们,依然需要看到整个事件的“本质”。如同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节目中所说的一样:“维权者踩的不仅是特斯拉一辆车,可能已踩到智能汽车发展的痛点。智能汽车事故怎样鉴定才靠谱?行车数据是隐私吗?该放在谁手里?如果只看热闹,不能从系统上进步,消费环境会付出更大代价。要解决这个事,整个行业都应过关,否则就会使行业的刹车不灵!”
至于特斯拉本身,在这反反复复的纠葛中,必然犯下了过错。只不过,截至目前,多达十几起的“刹车失灵”案例,仍需监管执法部门、鉴定机构以及相关国家部门的互相配合,才可能还原出最为真实的结论。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静静等待,并且坚信上述机构不会出现任何的隐瞒。
相比之下,能够预见的是,其位于终端与用户心中的品牌形象,已经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反噬。而就在昨日,亲自走访了特斯拉位于上海的几家门店,以及与部分老车主、潜客进行了交谈,同样有了部分趋同,但又有所差异的发现。
“对于我们,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怀着略显复杂的心情,踏入了特斯拉位于虹口某商场一层的门店内,很快其销售就上前询问意图,在得知是因为近来几日频繁出现的新闻,对于购买Model 3开始产生怀疑态度后,前者立马开始了他的“解释”。
“刹车完全没有问题,这一点你可以完全放心,前几天我们官方也正式公布了那位驾驶者时速的具体信息,一目了然其超速与制动距离不足,才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而我们自己也开这车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从来没有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所以请你放心。”
言语间,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特斯拉销售对于近来一系列风波,好似并不过多在意,并且坚定认为门店几款在售车型,完全不存在安全隐患。随后,在交谈中得知,目前下订国产Model 3标准续航版车型以及性能版车型的提车周期,大概仍维持在6周左右。如果选择国产Model Y,将要等待超过两个月的时间。
也许是工作日的因素,在10-12点间,接连走访几家特斯拉门店后,均能发现客流量并不是很大,但观察旁边的蔚来、小鹏门店后,发现情况大致相同,所以无法判断是否因为维权风波,影响了前者的关注度。而其销售也明确表示:“最近,尤其是车展期间的订单量依然火爆,对于我们,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不可否认,仅以上海为例,因为新能源牌照政策、同级别竞品较少、品牌光环效应甚至超充网络布局等各种因素,身处漩涡之中的特斯拉,终端交付层面或许不会受到太大的冲击,或者说对于其销量层面的反噬,不会如此之快的反应出来。
但是必须承认的是,频繁出现的“失控疑云”,已经劝退了部分想要尝鲜的潜客。“其实,我已经付了定金,但是上海车展出现的维权,让我不得不再三考虑,特斯拉的刹车系统,是否真的危及到生命;特斯拉售后服务态度,是否会真的向车主甩锅;作为电动车品牌的龙头,质量到底好不好呢?而现在,我准备退订了,之后打算选择蔚来或者小鹏等品牌,我想应该不会比特斯拉差很多吧。”
上面一段回答,恰好是发生在我身边挚友身上的一个案例。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在尚未等来权威鉴定报告的背景下,“退订”或许就是对自己、对家人、对外界最为负责的一种方式。相信未来较长一段时间,抱有相同心态以及做出类似决策的潜在消费者,不在少数。
调查临近结束,接到了另一位朋友的语音电话,而去年,她刚刚在我的劝说下,购买了一辆国产蓝色标准续航版Model 3,“这车开了大概有7000多公里了,我没有发现那种类似制动失灵的问题,就是刚刚从燃油车切换过来,单踏板模式确实比较难以适应,尤其是在倒车的时候,还要踩电门才可以移动,力度并不是很好掌控,学习的成本会相对高一点。”
面对外界对于特斯拉的质疑,她也不知道如何评价,只是略微吐槽了刚刚接触这款车型时的“难开”。但是在交谈中也能感受到,当自身选择品牌深陷舆论风波之中,虽然对于其用车环境并未造成太多影响,但是一定程度上也已开始拖累用户本已建立起的信任度。
最后,她也补充道:“其实不管针对什么产品的负面新闻,当新闻发酵的时候所有人心里都会对其有担心是必然的这是人的本能反应,但万事都是有因果的,方向盘在手里的时候自己的命由自己掌握,你非要开快车,非要到处乱窜早晚会出事的,开车保持好车速,不要斗气,保持安全距离,不才是最重要的吗?”
至此,如文章大标题所言,销量是否受到冲击依然需要更长时间维度去判定。但能够肯定的是,频繁犯错、竞争加剧、环境骤变,最终影响的还是特斯拉本身。
“可以倔强,但请不要高傲!”
刚刚过去的3月,据乘联会数据显示,特斯拉共售出35,478辆,再次刷新了在中国单月销量的最高纪录。其中,特斯拉Model 3销量达到25,327辆,较上月增长85%,同样创造该车型在中国市场月销量的最好成绩。上市不久的Model Y单月销量首次破万,达到10,151辆,较上月增长119%。
从首批交付到月销量破万,Model Y仅用短短3个月的时间。而上述两款车型,更是均登上了各自细分市场销量榜首位置。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再一次实现了销量同环比双增长,较去年3月同期销量增长207%,较上月增长94%,且环比增长幅度呈扩大趋势。而按照乘联会统计的数据来看,仅国产Model 3、Model Y两款车型,Q1季度的销量就已达到69,280辆,整体占比约达到40%左右,其中还不包括进口车型Model X、Model S。
由此推算,如果后续特斯拉能够维持3月目前的销量成绩,上海工厂的生产制造不受其它外界因素的影响,单季度产销或突破10万辆以上。至此,在其全力冲击年度100万辆目标的过程中,中国市场的“贡献”,或将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但令人感到最为失望的是,明明清楚地知晓,其自身实现质的飞跃,离不开中国政府与终端市场的鼎力帮助,其入华以来很长一段时间,与部分用户、媒体之间,依然处在了一种“对立”的态度之中。
抛开本次车展“维权”引发的后续一系列风波不谈,早在今年1月,特斯拉对外事务副总裁陶琳分享了一份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对特斯拉近期所有失控加速事故的最终调查结果。至于这份报告最重要的结论便是:没有证据表明特斯拉加速踏板总成、电机控制系统或制动系统存在任何导致上述事故的故障,没有证据表明设计因素会增加踏板误用的可能性。
同时,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还表示,“特斯拉汽车的制造并没有使驾驶员踩错踏板的可能性增加,这基本上意味着任何导致车祸的加速都是驾驶员的错。” 换言之,NHTSA通过最终采集数据、研究调查发现,特斯拉近年来所发生的 246个失控加速案例,基本上都是由驾驶者踩错踏板误操作所造成的。
可是,如此结果能服众吗?从那些仍存质疑的声音来看,答案已经很是明显。“刹车”绝非什么小问题,而是直接关系着驾驶者以及道路上其他人员的生命安全的大问题,也是一个科学问题。
NHTSA的报告固然无法服中国消费者的众,但是要说有没有问题,也必须有专业人员、监管部门的联合调查。而在结果出来之前,预设立场无助于解决问题。归根结底,绝大多数人的诉求只是安全行驶。
而在等到NHTSA的报告之后,耐心等待我国相关机构的权威调查结果,将是一位理性旁观者最应该做的。届时,如果特斯拉真的存在自身安全隐患,再去“讨伐”它也不迟。
当下,更想吐槽的问题,便是特斯拉过往以来,位于中国的舆情处理能力。很多时候,也许错不全在它,但是其非常冷漠的态度与模糊不清的处理方式,不免让人开始怀疑动机。整个2020年,无论是与拼多多的“硬刚”,还是回应一些突如其来的市场传闻,并不妥当的做法也总是引起非议。
在这背后,或许更是特斯拉中国区“公关团队”的缺失所致。众所周知,2020年10月,特斯拉解散了在美国总部的核心公关团队,仅保留了欧洲和亚洲保留了一些公关经理,且据可靠消息透露,解散核心公关团队已经板上钉钉。而这并不是第一次“去公关化”。早在2019年12月,特斯拉便迎来过一次PR集体大撤退。
所有信号都在指向,马斯克坚定地认为特斯拉不需要公关。而在我看来,恰恰相反。至少位于中国这块存量最大的新能源市场,这家美国车企需要公关,需要非常了解怎样更好做到本土化落地的庞大公关团队,去引导企业怎么正确地和中国客户打交道,如何与中国政府合作沟通,怎么较好地维持自己在中国市场的企业形象。
而自古以来,中国商人讲究“笑迎八方客,广结天下缘”。只要是顾客,就得以礼相待,做好服务。某些时候,即便是在自己完全占理时做出适当退让,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非常可惜的是,从本届车展“维权”事件发生后,其管理层的几次发言来看,其并没有明白其中所隐藏的真谛,“可以倔强,但请不要高傲!”
毕竟,无论大众还是丰田,位于国内深耕几十年后的成功都在告诫,中国汽车市场的多元化,以及消费者不断变化的认知,是与全球任何一个板块,都不相同的存在。如果想要从中分羹,好的产品或许能够占到80%,剩余20%则是怎样利用种种手段去全力“讨好”用户,搞清楚究竟他们需要什么。
文末,不禁想要做出两种假设:其一,如果这次风波的终局,是以调查报告显示特斯拉本身的确存在产品层面的缺陷,从而造成了频繁发生的安全事故,那么对于这家美国车企的冲击,想必是巨大的。而对于一直以来看衰它的部分人,证据的出现,无疑是声讨其过失的最有力的武器。
其二,如果调查报告显示,还是由车主误操作所引起,那么整个汽车行业究竟应该作何反应?一时间,我也没了确切的答案……
总之,焦急等待结果的同时,还是想说:“特斯拉所带来的鲶鱼效应,的确成功盘活了整个中国新能源市场,因此其中每一位参与者,其实应该庆幸它的出现。而接下来,无论故事的剧情怎样发展,让这家车企放下高傲,学会尊重中国市场和诸多消费者,才是所有人应该共同推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