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到10,理想要成为苹果
“造车三傻在2021年完成了从0-1的验证期,在各自细分市场都占到了3%左右的市场份额”。两个月前,李想兴冲冲地表示三家头部新势力都已跨过0到1的生死界限,正式走向从1到10 的成长期。
在这波至关重要的高速成长期,李想为理想设置了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超过1万亿的收入规模。而在近期的电话会议上,李想进一步给出了解释:在家庭用户的市场中占到20%以上,达到苹果的水准”。
但任谁都应该清楚,想要成为苹果又谈何容易?产品的创新性、内部管理架构的合理性、企业战略的前瞻性甚至是企业文化的独特性等等影响因素都深刻制约着企业的前景。
但不论前路是光明还是曲折,在蓄势待发向10奔跑的当下,对越过生死线的理想来说,稳定充足的财务状况一定是首先需要考虑的要素之一。
近期,理想也公布了自己Q4以及2021年全年的财务情况,或许我们可以从几个重要数据中窥探理想是否在沿着既定的轨道前进。
首先是车辆交付方面,在2021年第四季度,理想ONE的交付量达到了35,221辆,环比增长40.2%,同比增长143.5%,超过公司与市场预期。2021年全年理想ONE的交付量达到90,491辆,较2020年的32624辆增长177.4%。
作为唯一一款定价在30万元以上,并且连续月销破万的车型,这一成绩在以往的竞争格局中是绝无仅有的。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理想ONE已经超越了汉兰达、途昂等传统巨头,成为诸多消费者心目中六座SUV的标杆车型,理想汽车也成为新能源行业格局中当之无愧的佼佼者。
当然,理想ONE交付量迅速攀升的背后,除了其精准的产品定位与不俗的产品力表现之外,渠道体系的不断优化也是重要的环节之一。截止2021年底,理想汽车的零售中心数量达到了206家,并于204个城市运营278家售后维修中心及理想汽车授权钣喷中心。
受理想ONE交付量持续上升的有利影响,第四季度,理想汽车收入总额达到人民币106.2亿元,同比增长156.1%。2021年全年,理想汽车全年的收入总额为270.1亿元,较2020年的94.6亿元增加185.6%。
净利润方面,第四季度达到2.955亿,全年首次实现转正,2021年整年理想汽车净亏损3.215亿元,较2020年的人民币1.517亿元增加111.9%。随着理想X01的上市与交付,理想汽车的营收还有望迎来新一轮量价齐升的强势期。
除此之外,理想汽车第四季度公司汽车销售毛利率22.3%,整体毛利率22.4%,超过市场预期。在芯片短缺以及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大环境下,理想与其他的竞争对手一样都承担着严峻的成本压力。在此情况下,理想依然维持着高额的毛利率,并取得小幅提升,实属不易。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得益于理想ONE的规模效应带来了相应的成本降低,另一方面是新款理想ONE更高的单车售价,加上理想运营服务成本较低,内部运转效率高效使得其本身的成本开支也达到了极致压缩。
在李想看来,为了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内,完成从1到10的市场跨越,理想第一必须要在继续发挥现有优势,做好家庭用户的受众群体,细化到各个市场区间从而覆盖更多产品;其次,理想要坚持内部高效的方式,这是保证公司良好运转的重要因素;最后,理想必须补齐自身的短板,在自动驾驶、域控制器等方面全方位的提升技术实力,并建立稳定的供应能力。
因此,持续加码研发是必不可少的。理想第四季度的研发费用约12.3亿元,占收入的比例增长至11.6%,基本与小鹏持平。三电核心技术、超充技术、高压纯电平台以及自动驾驶的相关投入是导致研发费用增长的主要因素。
并且,李想也承诺,“未来我们会将研发费用保持在 10% 以上”。此前,理想的研发投入在蔚小理中排名垫底,这也使它遭受了诸多质疑。如今,理想开始有意加强研发投入,如何在研发上走上快速路,迅速完成技术体系的进化考验着理想的体系能力。
要知道,面对同样将研发摆在核心位置的蔚来与小鹏,甚至是头部的特斯拉,在技术体系的核心地带,时间壁垒不是能够被轻易打破的,这种底层技术的突围将会是理想未来的核心课题之一。
“在从1-10的成长期,企业最重要的是坚持和放大其在0-1的特长,并补足竞争和快速增长所出现的致命短板。”从李想给出的发展路径来说,弥补理想技术体系的短板无疑是长期目标之一,而短期的短板则集中在纯电车型领域。
根据理想的车型规划,理想在2023年起才开始推出高压纯电动车型。可到明年,蔚来、小鹏等势力早已经在纯电领域布下重兵,凭借快速扩充产品线,在轿车与SUV两大核心市场中构建起密不透风的产品矩阵,发挥着产品间的协同优势,不断下探渗透,提高品牌市占率。
在这中间的空挡期里,理想X01的成功与否将至关重要。预计,其将在今年Q2季度上市,Q3季度开始交付,它不仅是今年理想冲击20万辆年销量的重要产品支柱,更是衔接增程与纯电两个产品谱系的重要桥梁,更是引领理想品牌走向更高阶段的排头兵,无论从哪种意义上来说,理想X01都不容有失。
从不到300亿的营收规模到成为苹果,李想的理想每一步都是在悬崖边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