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特斯拉到大众,靠电动车赚钱究竟有多难?
实现盈利,是等待,也是煎熬。
“真不可思议,他们卖车都在亏钱!”
时间回溯到2019年,英国首富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的造车计划胎死腹中,忆起为期四年且狂烧20亿英镑的惨痛教训,他直言项目中断的主要原因是业务难以实现盈利,“无法想象,现在的电动车竟然都卖得那么便宜。”
戴森所说的“便宜”,是以造车成本为对比轴的,这位眼光毒辣的生意人慢慢发现,那些看似风生水起的汽车制造商们,背地里其实都在做亏钱的买卖。戴森不是丰田,也不是大众,无法通过其他业务为亏损的电动车持续“输血”,干脆悬崖勒马,按下项目的终止键。
造车梦碎,戴森只是冰山一角。
早在新四化转型还在襁褓期的时候,菲亚特克莱斯勒的传奇掌门人马尔乔内对电动车的态度就十分冷淡。他甚至还在2014年的一次演讲中调侃,“电动车产销利润非常有限,我劝大家都不要购买我们的菲亚特500e,因为每销售一辆,公司就有1.4万美元的亏损。”
如何赚钱?这是最现实的生存难题。
对于传统汽车制造商来说,电气化依旧是横在新赛道上的“烧钱巨坑”,他们合纵连横,平台与技术共享,目的就是在抢滩新蓝海的征途中能节约更多成本,减少现金流带来的转型阵痛。即使是已实现盈利的特斯拉,飞龙在天的姿态羡煞旁人,但刚刚长出龙角的那段日子,也是长期亏损陷泥潭。
根据英国《金融时报》的一项研究,至少在未来10年的时间内,欧洲汽车制造商生产电气化车型的成本依旧要比传统燃油车昂贵得多。奥纬咨询(Oliver Wyman)的数据显示,到2030年,中小型电动汽车的制造成本将下降约25%,至1.9万美元,但仍将比同类汽油或柴油车高出10%。
实现盈利,是等待,也是煎熬。
大众汽车的盈利近忧
盈利,本是传统汽车制造商们捧在手心的一只“凤凰”,在新四化转型赛道上,却摇身一变成了挥舞巨爪的“怪兽”,让昔日赚得盆满钵满的车企们伤透了脑筋。在这方面,昔日的德国巨无霸大众集团,或许最有体会。
盈利之战的先锋,大众目前有两个。
先锋之一,是大众品牌的ID.系列。
大众品牌首席执行官拉尔夫•布兰德施泰特(Ralf Brandsttter)对ID.系列寄予厚望,特别是ID.4,作为采用MEB模块化平台的第一款全球车型,公司管理层希望其利润回报能最先赶上传统燃油车型,最好的结果,是在“第一个生命周期”内实现盈利。
但是,ID.4毕竟是一辆主流定价的电动化车型,让大众内部较为担心的是,新车销量的维度或许能走量,但是在盈利擂台上未必能打。
与ID.3等电气化车型一样,ID.4也遭遇了来自电池方面的难题。目前的锂离子电池在生产阶段不得不依赖于钴等原材料,但是伴随着世界范围内电动车销售体量的不断提升,关键矿资源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成本方面也注定承压。
毕竟,矿产资源是有限的,供应受到限制时,以往的规模效应就不再起作用了。对于那些习惯用规模化生产来降低成本的制造商来说,这是一个新的挑战,如果想兼顾续航里程和电池成本,那难度就更大了。这正是大众计划押宝固态电池的主因之一。
ID.4的成本烦恼,还来自工厂效率。
从2020年开始,大众汽车就开始扩建位于美国田纳西州的查塔努加工厂,目的是将其打造成北美地区最先进的电动汽车生产基地。最早,北美版的ID.4将于2022年开始在此生产。
只是在电气化时代,工厂的改造已是烧钱巨坑,光是大众位于德国的茨维考工厂,前后陆续被押注了高达330亿美元。大众北美的高管们已然意识到这个问题,焕然一新的生产基地,短时间内很难达到运转的巅峰效率。
先锋之二,是旗下的奥迪品牌。
今年第一季度,奥迪首席财务官安特利茨(Arno Antlitz)曾透露,在未来短短两年的时间里,该品牌最新电动车型的利润将赶上传统汽车。他们正着手展开一场大胆的电池汽车攻势,旨在销量和利润维度都能与特斯拉正面竞争。
预计到2023年或2024年,奥迪最新的电动汽车Q4 E-tron的利润率将达到与传统燃油车型相同的水平,截止目前,奥迪也是是少数几家能对电动汽车的利润做出大胆预测的汽车品牌之一。
当然,大众还有不少“拖油瓶”存在。
彭博社研究指出,电动汽车想要和传统燃油车型成本持平,至少在电池价格的维度,其门槛为每千瓦时100美元左右。但这只是平均数据,盛博(Sanford C. Bernstein)分析师曾算过一笔账,大众旗下斯柯达和西雅特等品牌要想在电气化业务领域实现盈利,电池价格必须从目前的每千瓦时约140美元降至60美元。
这也意味着,入门级或小众汽车品牌,在电池成本上遭遇的瓶颈,要比其他品牌或车型更为复杂。一旦销量上不去,对电气化业务的盈利影响将是巨大的。
特斯拉的新难题
如果说,大众汽车的处境是传统汽车制造商的一个缩影,那特斯拉这些年踩过的坑,则反应了新造车企业成长路上的现实难题。
瑞银(UBS Group AG)分析师此前曾预测,特斯拉有望成为未来几年电动汽车领域最具盈利优势的参与者,且这样的主导地位很大程度上将得益于软件方面的优势。
该机构给出了一组数据,特斯拉将在2025年实现约230万辆的电动汽车销量,营业利润或将达到200亿美元,而大众汽车的电动车销量虽能达到260万辆左右,但相关业务的营业利润只能达到70亿美元。这也意味着,在电动化领域,特斯拉五年后的利润潜力将是大众的三倍。
而在特斯拉未来这200亿美元的营业利润中,将有45%的贡献来自其软件,且主要和该公司力推的纯自动驾驶套件(FSD)有关。
今年第一季度,特斯拉收获4.38亿美元的净利润和104亿美元的营业收入,是该公司有史以来最大的利润回报,也是连续第七个季度实现盈利。但值得一提的是,接近两年的季度增长,要得益于一个重要的收入引擎——
这几年,特斯拉向传统燃油车制造商出售监管信用,获得的利益回报已高达数十亿美元。
为了满足欧盟、美国以及美国加州严苛的排放法规,传统燃油车制造商们不得不向特斯拉购买信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碳排放积分),这些交易给特斯拉带来了丰厚的利润。特别是像Jeep等品牌,市面上主推的都是高油耗的中大型车辆,如果不买信用,就要面临巨额的罚款。
一直以来,信用业务带来的利润,属于不需要任何成本投入的纯利润,就像一只肥厚的利润奶牛,被牧羊人带到特斯拉身边,让特斯拉赚得盆满钵满。但是现如今,利润奶牛被牧羊人牵走了,这笔丰厚的信贷业务收入,终将走向终结。
特斯拉信贷业务最大的买家Stellantis已于5月初做出决定,即将按下购买的终止键。Stellantis首席执行官唐唯实(Carlos Tavares)向法国杂志《观点Le Point》透露,得益于PSA的电动汽车技术,Stellantis最早将于今年满足欧洲的碳排放规则,这也意味着,FCA将不再需要向特斯拉或其它组织购买信用。
而根据路透社的统计,自2019年开始,FCA累计已向特斯拉购买了高达24亿美元的信贷。这笔交易,占据特斯拉自2008年以来公布信用额度的55%。
自2008年以来,特斯拉的累计信贷销售额已高达44 亿美元,其中的26.9亿美元是2019年以后达成的。但是,当越来越多的传统汽车制造商和初创公司已拥有大规模量产电动车的实力,购买信用,已不再是他们的刚需。
信贷利润走向枯竭,特斯拉还能盈利吗?迄今为止,特斯拉真正的两大核心业务汽车和电池,依旧还没有实现盈利。
对于特斯拉来说,信用交易是一份礼物,但是,“馈赠”终会消失。就从特斯拉最近公布的高达4.38亿美元的一季度净利润来看,亮眼的数据背后,是特斯拉5.18亿美元的碳排放积分收入,如若没有这笔肥厚的收益,特斯拉在今年第一季度其实亏了1.81亿美元。
拐点或在2025年以后
在迈出电动化转型的第一步之时,那些深谙成本管理的汽车高管们早已意识到,传统燃油时代的利润平衡将被彻底打破。
只是,新的平衡将在何时到来?
截止目前,大众集团能估算盈利时间节点的,只有大众和奥迪两个子品牌。前文已经简单提及过,奥迪的盈利时间或许会比较早,在2023年左右实现,而大众乘用车的技术主管也向欧洲媒体透露,大众品牌的盈利拐点极有可能在2025年左右。
通用汽车首席执行官玛丽·博拉(Mary Barra)也对盈利一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到2020年中期或后期,也就是2025年左右,该公司电动汽车的利润率或将达到目前内燃机汽车的水平。
业界众所周知,通用汽车曾经在2018年底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企业重组,彼时变革的最大驱动因素,就是利润。重组刚刚落下帷幕,这家底特律巨头又不得不启动了面向新四化的新一轮变革,而利润,又成了新形势下最棘手的挑战之一。
在传统燃油时代,卡车和SUV是向通用贡献营收的主力业务,而在电气化时代,通用的盈利逻辑,是两条主线并行。
第一条路线,依旧延续了传昔日“以大为本”的既有思路。悍马的复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为皮卡、全尺寸SUV等车型的高利润能帮助制造商更快收回“新四化”投入的巨额成本。
另一条路线,则是以豪华品牌为电动先驱,这一类车型同样有高利润的优势,凯迪拉克,也将在电气化的复兴下进入最为关键的未来十年。值得一提的是,凯迪拉克的全部车型都将转为纯电动汽车,而销量维度的重要拐点或将在2025年出现,这也和博拉所预估的盈利拐点基本一致。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传统汽车制造商开始对电气化的盈利思路有了清晰的规划。宝马也计划在2025年之前推出一个以纯电动为重点的新平台,并预计其回报率在彼时将与内燃车型不相上下。
通用汽车前总裁阿尔弗雷德·斯隆(Alfred P. Sloan, Jr)曾在其著作《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回忆过一个故事:
在筹备通用汽车创立三十周年的一次高层会议上,斯隆向在场的管理层介绍一个新项目。该项目的可行性还需公司内部反复讨论,但可以预见的是,它将花费太多的资金来执行。
“公司的目的是什么?”
会议还在继续,斯隆向现场的所有人抛出了这个问题。有人说,公司的目的是生产汽车,斯隆听罢,立即纠正了这一说法:“你错了,通用汽车的存在,是为了赚钱生产汽车。”
在电气化领域,已经有极少数的企业实现了“边赚钱,边制造汽车”的状态,虽然盈利并不靠卖车本身,如特斯拉;也有制造商依靠庞大的传统燃油车业务实现了盈利,并以此反哺新兴的电气化业务,如大众,或如丰田。
但对于很多玩家来说,靠电动车赚钱,依旧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作为通用最伟大的掌门人之一,如若斯隆穿越时空,来到新四化转型如火如荼的二十一世纪,又会和当下的通用汽车擦出什么样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