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7月累计下滑25.77%的坑,上汽怎么填?
作为销量最大的汽车集团,25.77%跌幅背后需要用更多的销量去弥补。
7月,今年的车市竞争已经进入下半场。上半年的荣光也好,破败也罢,都已成为过去式,车企们在这个传统售车淡季里,在成都车展成功举办的刺激下,甩开膀子冲销量,做品牌。上半年出现三成下滑的上汽集团也在慢慢恢复销量,试图走出这半年来的阴霾。
昨日,上汽集团披露7月份产销快报。数据显示,7月集团批发销量45.76万辆,同比增长4.04%,环比下滑5%;1-7月累计销量为250.67万辆,同比下滑25.77%。
具体到品牌来看,三大销量支柱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的日子仍不太好过。
上汽大众7月销量为13.40万辆,同比降低7.65%。上半年,上汽大众一直处于销量下滑状态,即使车市回暖,大部分车企实现同比销量上涨,上汽大众仍出现下跌。尽管单月销量及上半年累计销量仍为集团下销量最高的品牌,但同时也是集团中月销量及全年销量下滑幅度最大的品牌。
其下跌的一部分原因在于6月作为上半年冲量的最后一个月,加之7月为传统淡季,使得上汽大众7月销量出现下滑幅度的扩大。但主要原因还是上汽大众帕萨特车型至今仍未走出去年底“碰撞门”阴影,从碰撞前月销量超两万辆,到如今只能排在国内乘用轿车市场的20名开外,保持月销万辆左右水准。
或许是连锁反应,上汽大众产品中不只是帕萨特,连上汽大众朗逸、途观等车型同样失去了往日在细分市场霸主的地位,受到竞争对手的强烈压制,不再是绝对畅销的紧凑型轿车、合资SUV,就连最新投放的MPV车型大众威然表现也仅仅一般,6月销量3289辆,不及别克GL8的零头。
上汽通用在7月则终于实现止跌。当月销量为11.28万辆,同比微增1.08%,这也是上汽通用2020年以来的首次同比正增长;上半年累计销量94.56万辆,同比下滑29.36%。虽说销量下滑情况接近三成,但旗下别克品牌表现尚可,助上汽通用实现销量下滑幅度收窄。
旗下别克品牌披露的销量数据显示,别克7月份批发销量为76926辆,同比例增长36.6%。这也得益于品牌在疫情之下,迅速推出多款新款车型以实现销量的攀升。相比之下,雪佛兰和凯迪拉克品牌的表现则相对疲软,销量依旧处于萎靡状态。可见,上汽通用销量下滑的主要原因还是可能出现在雪佛兰品牌和凯迪拉克品牌身上。
相比之下,上汽通用五菱的势头开始好转。
上汽通用五菱当月批售13.00万辆,同比增长19.82%,连续4个月实现销量同比两位数增长,成为集团下7月份下增长最好的品牌。其中,五菱品牌销量99258辆,同比增长50%,新宝骏销量13505辆,环比增长47%。不过,全年销量仍处于下滑状态,累计销量66.1万辆,同比下滑22.52%属于下滑较大的品牌之一。
另一方面,在品牌加速转型新能源,推出宏光MINI与新宝骏E300后,上汽通用五菱7月新能源销量得到暴增70%,销量达到10764辆,同比增长70%。其中,于7月24日成都车展上市的宏光MINI EV ,作为高性价比的电动小车,上市不到一周销量达7348辆,续航里程只有120公里尚未成为销售阻力。
自主乘用车方面,7月销量为5.10万辆,同比下滑1.97%;1-6月累计销量36.37万辆,同比下滑19.58%,下滑幅度有所收窄。但相对薄弱的产品线,孱弱的经销商体系,较低售价产品仍占主导,相比吉利、长城等一线自主品牌,旗下的荣威和名爵两大品牌的市场竞争力仍然存在不足。
单从7月单月销量来说,上汽集团旗下商用车板块整体回暖态势明显,其中,上汽通用五菱和上汽大通均取得了正增长。但三大乘用车子公司则同比仍以下滑为主导趋势,好在单月销量跌幅已经收窄至10%以内。
对于集团来说,好消息也是有的。
下半年集团新品密集上市,上汽通用将会推出凯迪拉克CT4在内的4款新车型,同时主力车型英朗、君威、君越也会有改款车型上市;上汽通用五菱紧凑型轿车新宝骏RC-5/RC-5w将于8月8日正式上市。另外,据奥迪品牌发布的2020年在华新产品投放规划,奥迪将加速国产化,抢占换购市场份额。今年10月,公司电动化也将迎来突破,位于上海安亭的大众全球首个MEB工厂将正式投产,新车型的推出将为集团销量带来新的增长点。
上汽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陈德美曾预测,下半年国内车市受疫情、经济、政策三者共同作用,还会同比下降10%。而回首上半年,集团仅完成全年销量目标600万辆的34.2%,降幅更为巨大,完成率处于国内上市车企表现中下水平,情况不容乐观。
我们都习惯了说上汽集团是一个700万辆体系的存在,但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三个200万辆加上一个70万辆体系的结合。而眼下上汽销量整体的崩塌也是三大销量支柱疲软结症的体现,作为汽车行业龙头,上汽集团若是想要提振销量活力,应在销量支柱板块上作出迅速而有效的反应。否则到时候,我们看到销量再降100万辆的上汽集团,也不是不可能。
因此,7月的增长对上汽而言值得庆幸,但下半年将如何弥补上半年的业绩“巨坑”,以及如何实现全年目标,将成为包括上汽集团在内的诸多车企都要思考的问题。